2011年6月1日的台北故宫,完成了一场跨越六百余年的文化奇迹——将那幅历经风霜的《富春山居图》两部分重新合璧。许多人不辞千里,纷纷赶赴现场,只为目睹这一旷世珍宝的真容。这幅画,正是黄公望八十岁暮年之作,凝结了他晚年的心血与情怀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历经劫难,命途多舛。六百多年间,它被盗被抢、曾遭焚毁,经历了长达三百六十一年的断裂,以及六十三年的海峡两岸分隔。直到那天,昔日分离的两卷终于再度相聚,重现世人眼前。这样一幅画,为何历经如此沉浮,仍能散发难以抵挡的魅力?或许,答案藏在画尾那段作者亲笔留下的跋文中。
跋文中写道:公元一三四七年,我与师弟“无用师”重游富春山。灵感涌现时,便开始绘制这幅作品。构思耗费了三四年时间,画卷却迟迟未竟。或许是因为长时间将画作寄托于山中,时常云游导致难以成形。于是我将画卷随身携带,只要闲暇便继续绘制。师弟担心画作被人觊觎,特意嘱咐我在卷尾题记,说明这幅画的创作艰辛及此画为师弟所作。如此,便有了今日这传世佳作。
谈及《富春山居图》,许多人或许耳熟能详。数年前还被拍成电影,刘德华、林志玲等大牌明星主演,围绕此画展开了跨国的寻宝大战。然而,黄公望其人,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?不妨先细细探寻他的生平。
展开剩余62%黄公望原名陆坚,幼年丧父,被富裕的黄家收养。黄老爷年近九旬,却无嗣,便将这个聪慧少年视为长子,赐名“黄公望”,字子久。幼时聪颖异常,胸怀大志,立志功名显赫,名垂青史。然人生常有戏弄,命运无情地开了他一个大玩笑。
当他正摩拳擦掌,准备一展抱负时,朝廷骤然废除科举,令无数文人陷入绝望。黄公望怎能甘心?寒窗苦读数十载,不肯轻易放弃。于是他与一批江南才子同排队等候复试,苦熬二十五载,终得一小官浙西宪吏职务。不料短暂仕途即遭变故,被上司牵连入狱,年届四十三。命运讽刺的是,正是在他坐牢那年,科举恢复,他的好友杨载中进士,仕途坦荡,终成中级官员。若狱中黄公望得知此事,恐怕悔恨交加。
出狱已是知天命之年,仕途无望,遂浪迹江湖。加入全真教,号“大痴道人”,结识张三丰、冷谦等名士,过起了游山玩水、写生绘画、占卜算卦的生活。黄公望的人生虽曲折,却自有一番洒脱。
了解了他的身世与经历,再回头看这幅《富春山居图》。此画由六张纸拼接而成,长约七米,仿佛将富春山一年四季的变换尽收其中。每一笔墨都让人回味无穷,情感复杂而深沉。从诞生之日起,便成为历代文人争夺的珍宝。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、董其昌皆渴望拥有,收藏家吴达传承三代,甚至后人临终焚烧画作,断为两段。前卷《剩山图》流入民间,后卷《无用师卷》归于清宫乾隆收藏。清朝灭亡后,画作辗转民间,《剩山图》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,而《无用师卷》随蒋介石迁往台北。
直到2011年6月1日,两部分才在台北故宫再次合璧,幸运的世人得以一窥全貌。令人深思的是,黄公望在画卷尾端留下大片空白,宛如人生的省略号。那份留白似乎预示着他的命运——颠沛流离,波折重重,却无所畏惧,终以这幅画作留名千古。
这幅画,不仅是黄公望一生的写照,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命运交织的见证。它教会我们,纵然遭遇风雨坎坷,仍应坦然面对,用心灵的笔触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愿我们每个人,亦如那幅画般,历尽沧桑后,终能绽放光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